本書闡述作者心目中四大元素的追求與平衡,達到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下的全球化:
1. 經濟效率
2. 社會正義
3. 個人責任
4. 自由價值
(一) 世界在快速變化場
近兩百年來的「市場經濟」(Adam Smith為代表)與「控制經濟」(馬克思為代表)之爭,終於在經濟成長與生活水準的實際歷史驗證中,活生生讓世人目擊:
柏林圍牆倒塌(1989)
蘇聯解體(1991) <冷戰結束>
英、德、法為主的歐盟,維繫了歐洲的和平。
中國在開放&改革之下,經濟實力已凌駕日本,近次美、德。
國際貿易理論中之基本假設:
兩地間若減少”人為貿易障礙”,使其生產因素、產品、勞務的”自由流通”,兩地經濟將趨於健壯 <自由貿易>
(二)世界真的是平的嗎?全球化真的是萬靈藥?
世界各國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不公平狀況。
全球化能為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帶來福祉利益,其優點:
1.增加了生產因素(原料、資本、科技)的流動性&報酬率。
2.擴大了參與者投資、貿易、創新的誘因、視野和熱情。
3.增加了某些產業、地區、人民的財富。
4.他鼓勵政府&私人對資源做有效利用。
5.增加了企業&人民對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的重視。
6.加速伊國的經濟發展&現代化。
一刀兩面刃,不可否認其缺點為:
1.使得某產業or地區or國家產生嚴重失業(國內工作,海外承包現象)。
2.國際貿易協定之規則常由跨國企業幕後操控,使窮者愈窮。
3.跨國企業常形成壟斷獨占局面,向第三世界廉價購買天然資源(礦產、木材)。
4.將污染性產業移向第三世界,產生環保問題。
5.跨國企業亦操縱政治、賄賂官員。
6.全球化所到之處,擴大了貧富差距、知識差距,助長社會不安。
作者在《狂飆的十年》書跋中提到:人們從政治人物身上學經濟教訓,是陷自己於危難!地理學者跳脫其中,綜觀古今中外,從歷史洪流中學經濟教訓,應當一無風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