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年一月十八日中華民國歷史首次推出的「消費卷」經濟政策已正式上路。每人得領取五百元面額6張,兩百元面額3張,共三千六百元。領取方式採用和選舉投票時一樣方式辦理,各地各戶依照平時投票地點分戶領取。18日當天全國上下領取率達到九成一,這看起來倒是一次很有效率的戶口調查。2008年受到石油價格飆漲、美國次級房貸影響,世界經濟疲弱不振,台灣也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行政院在馬政府上任後即祭出消費卷的政策來刺激國內消費。
這很明顯是凱因斯(Keynes)學派主張的論述。在經濟大恐慌時代下,社會上需求與買氣不足,導致工廠訂單銳減,生產線閒置,也因而不需要僱用太多勞工,因為工廠不雇人,社會失業率也就升高,因為失業人口沒有收入,社會買氣也就因而不足‧‧‧。如此社會循環需要一道外來的「活化能」刺激,燃起社會經濟活絡的燎原之火。當政府支出與人民消費增加時,工廠訂單便增加,就業增加民間所得增加‧‧‧於是一切蕭條就此煙消雲散。「消費卷」就是這樣邏輯下的產物。
話說回來,「消費卷」這道處方適不適合台灣的國情呢?首先,台灣經濟動力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出口,2009年世界經濟若持續低迷,那麼鼓勵台灣自己內需消費,終究只是杯水車薪。
接著,消費卷的效果在於它的「連鎖效應」。必須要靠一次發放,帶起多次後續的連鎖反應:A向B買東西造成B所得增加,B逐增加向C的購物,進而增加C的所得‧‧‧,如此生生不息。這種滾雪球的效果,凱因斯稱為「乘數」。乘數愈大,表示消費卷政策效果愈好。但就日本的例子來看,乘數效果僅百分之三十幾。
為什麼日本乘數效果不大呢?主要因為日本民眾沒有因為拿到消費卷而「增加」消費,只是「取代」了原本即會支出的項目:原本是自己掏錢買東西,改以消費卷支付。日本的乘數若僅30%,則表示至少有70%的消費是取代性的。但並非因此希望人們購買原本不需要的商品,使消費變成浪費。
其次,即便有些人因為拿到消費卷而增加消費,但後續連鎖效應鏈中所得增加的人並沒有比照增加開支,便無法形成連鎖效應的滾雪球效果。
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若是人民購買進口商品,或消費品有部份所得流向國外,則振興國內經濟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最理想的消費模式如同馬總統在18日領取消費卷後,南下鳳山的示範。馬總統首度動用消費卷,點了滿滿一桌米苔目等小吃,共一千八百元,掏出一張500元消費卷加上一千三百元現金,如此「增加」消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