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地理學角度思考解釋(think geographically),而又不落入空間拜物教的陷阱。進一步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現象舉例解釋。
網路只能找到東吳大學石計生教授的網站:
http://gis.cstone.idv.tw/index.php?pl=109&ct1=49
節錄演講內文片段:
其實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是一種實證的應用科學,但它也可以是一個後現代科學,它是「多重所指」的、「擬像」的、「解構」的,但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最後我們會不會搞到像蘇賈(Edward W. Soja)所講的「空間拜物教」(space fetishment),也就是馬克思類似所講的「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ment)的崇拜空間的結果呢?我們要去想一個問題就是「空間的力量有這麼大嗎?」這個懷疑是有道理的,因為蘇賈在他的《第三空間》一書,他提到任何面對空間的時候,我們要解決「三元辨證」的問題,第一空間是物質的、物理的自然空間,我們所有看得到的東西,例如:山川、河流等都是屬於第一空間;第二空間是想像的,心理的詮釋;第三空間就是那些差異的空間,而蘇賈這個權威的後現代地理學者,他是非常質疑GIS的,他認為地理資訊系統只能夠處理第一空間,但他講這話的時候是在1989年(他在寫《後現代地理學》一書的時候);但GIS的突飛猛進是在1990年之後,所以GIS可以運用的領域和範圍事實上是可以突破蘇賈所認定的只能處理第一空間的問題,但蘇賈為什麼這麼講,因為1989年他所使用的軟體是早期的Arc Info,不斷地在靠寫程式的一個軟體,難學容易忘,但現在的GIS軟體不斷有圖像化及開放性存在。而在蘇賈《第三空間》書中提到第二空間之所以不能處理,他所舉的例子說:「窮人相較於富人,有極度地域化的心靈地圖,富人的心靈地圖則沿著加油站的良好道路地圖」,現在看來也沒有那麼困難,即使你說人的心靈是無法被量化,無法被具體呈現,可是他總是有提到現實地理的參考點-就是「加油站」,所以沿著加油站所產生對於富人行車軌跡的心理想像,這邊提供一個線索給我們去思考,即使你講的是第二空間好了,你認為他沒有辦法在GIS呈現,可是任何心靈的詮釋和想像,他一定有一個現實世界的對應物,那個對應物就是在他的例子中就是「加油站」。對我們來講,比如說,你畫一個士林地區的地圖,你把士林地區的加油站標出來,然後你訪問一個富人的行車軌跡,你可以在地圖上看到他移動的軌跡。 我在《東吳社會學報》第十六期寫士林全球化產業生態變遷的例子,我們作兩個突破,一個突破是把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甚至是第三空間,在地圖上面找到它相對應的位置,那個位置一旦被找到之後,你可以看圖說故事,但是那個位置必須透過SPSS-GIS被呈現出來。第二個突破是把時間空間化,時間空間化就是在空間上呈現時間序列的過程,方法是用一個時間點切割成兩組,該時間點前的資料一組,該時間點後的資料一組,它是一個累積的觀念。我舉個例子(見插圖五),當我們在研究士林全球化產業(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變遷時,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情形,就是士林全球化的產業不論在一九九六年之前或在一九九六年之後竟都疊合在福中里,而福中里是比較接近社子一帶,是一個非常邊陲的地帶,為什麼會產生福中里這樣的一個差異空間呢?我們說SCG的第四個步驟就是要看圖說話,這些量化的GIS已經不足以去解釋這個圖,那個地方是統計上只是告訴我們是顯著的,所以我們就作了一個非常漫長的田野調查,終於發現福中里大概只有一條街而已,而那條街有一棟建築,著名的國際快遞公司UPS的亞洲的營運中心在那棟大樓,裡面員工有數百人,其他各層都是高科技的電腦公司,難怪它產值是最高的,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如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