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終於進入了大學的最後一個學年。相較於前三年每學期幾近滿學分的狀況,大四的系所預定課程忽然驟減至9學分,安排在校規定的最低修習學分。我想系上如此安排,並不代表這一年我應該學的東西就這9學分而已。而是可以對其他學系開設的課程,跨領域的加以涉獵。這也是大學的一個優點。瀏覽了全校各學院有興趣的科系裡看似有趣的課程,最後終於排訂了這學期的課表。其中一堂是在星期一下午1-2堂,地質系開設的「工程地質」,由於系上少有承認外系課程為畢業學分(選修後將不會列入系所承認之128個畢業學分,但將列入個人修習總學分。),便沒在選課系統中登記。但我還是列入自己的課程之中了。
課程是在總能讓我昏昏欲睡的下午第一堂,拿出特別準備的筆記本,習慣的抄著老師上課投影片大綱,以及上課提到實用的工地現場鑑別方法──「同學們有下次機會到戶外走走時候可以注意該地的樹幹如果呈S型生長,那這棵樹原先可能長在邊坡上,後來崩坍了,才滑到你眼前。對於這樣的基地就要特別注意。由一些不起眼的證據可以查出以前發生過的歷史。」當時抄著抄著,聽到這個有趣的鑑別方法,忽然醒了過來。這個招數在系上在課本都沒看過呢!只有實地經驗的人才知道吧!(或許腦筋好的人第一次到達現場也能察覺。)平時光K課本教條就佔滿了思考空間,很少實地到戶外對岩石敲敲打打的我們,對於實務經驗當然是少之又少,趨近於零。每多上一堂課就愈覺得挖到高純度的礦脈,輕鬆學又無負擔,且實用!
當學生的一項本能就是抓老師的口頭禪,或許就是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坐在台下聽課吧。後來他就變成了一位很"OK"的老師,就是因為講課的轉折語經常是"OK"!我很晚才發現這個出現頻率不低的"常用字"。就我對語氣的認知,老師除了深入淺出的解釋原理外,也希望同學能先思考並了解前面說的內容後,他才開始繼續講解接下來的部份。對於一系列的概念,總能先讓人確立基礎,才繼續發展下去的說話方式。說清楚講明白,日積月累才發展出的OK風格吧。
我們系上也有60-70歲的老教授,一位方甫退休,都是老態龍鍾,一眼就認定是爺爺級的。從來沒想過當時看到的陳斗生老師是一位高齡70歲,已屆古稀之年的老爺啦!上課活力不輸給我們這群自稱年輕人的青年人。
課程後面愈上愈精采,實務案例來到了高雄85大樓。又學到了一個土壤像果凍般的概念。一土地上在挖去原有土壤後,若放上比除去之土方重的建物,周圍地表將隆起,會危害鄰近原有建物安全,建物本身也會逐漸下沉;若放上比除去之土方輕的建物,則建物會被舉起,周圍地表下沉。人類之渺小,一般人是不會發現這樣的現象的,這可說是以上帝的眼光在看世界!這個現象聽起來很自然很簡單,但是在智者發現之前,人們只能"無緣見面不相識",明明就發生在眼前了卻沒人察覺,直到發生嚴重事故。這個原理在Discovery channel「建築奇觀:台北101大樓」專訪裡,也是老師一直強調的!
中研院50周年院慶開放參觀暨系列講座活動當天,在地球科學所有專題演講,最後提到台北崁腳斷層,恐怕影響101大樓的安全性。因為它離101大樓僅只有200公尺!後來也沒有聽過相關訊息或新聞。過了兩年在工程地質課堂上又聽到老師上課講起他當初探勘這條斷層的經過與方法,確定了台北崁腳斷層的安全性。利用垂直與斜鑽所得岩心交互比較岩層深度與分布,找到了斷層的確切位置。經過微化石的碳-14定年,得知斷層已經4萬5千年未曾移動過,在工程上已達建築安全許可。
另外,在Discovery影片中看到有中研院的研究員提出101超高大樓本身重量對地震次數增加的假說,也是被老師的"地基質量守恆"理論給推翻。該位研究員嘗試找尋各種引發地震或提高地震頻率的可能性。
11/24這一天大家聚集在懷恩堂,一起緬懷一位偉大的地工界工程師、學者,更是撐起摩天大樓的巨人。當天如同上了老師最後一堂的人生課程,給了大家最好的典範與楷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