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讓我想起社會生物學裡所論及的,「 幼態持續」(Neoteny) 的概念。人類學家理察‧李基(Richard Leakey)曾提到生物學家一直很關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的嬰兒顯然是「早產」,是過早暴露在危險世界裡的胚胎。李基在《人類傳奇》一書中指出,由於人類頭顱的快速演化,但兩足行動的人類產道能增大的幅度有限,因而沒辦法產出成熟的嬰兒,只好提前生產。人類因此有一段漫長的幼態持續成長期。(或者浪漫一點說,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都對這個議題有高度興趣,因為這個幼態持續成長期,是很重要的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人類的幼態持續,使得我們比較晚跟長輩形成「對手關係」(因為體型差異大),並且在童年時具有強大的吸收能力,以及開放的心智。部分學者認為,道德認知因此在這個階段「銘刻」在幼生期的開放心智中,有時甚至可以持續一生。 ────────────────────────────────── 要改變像 陳超明、徐耀昌、銅鑼鄉代會副主席林九炲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們已離幼生期的開放心靈很遠很遠。要彌補這樣的遺憾, 教育 顯然就變得更加重要。只是,我們得謹記,切莫只以「可愛就是力量」的角度去幫助石虎面對這類的危機,因為一旦有一天是瑪家山龜殼花這類的生物面臨危險時,牠們或許將等待不到等量的援手。 一條道路、一個工業區與一種生物的生存是否等值?或兩者是否可以拿來比擬?這是近年來開發與生態倫理學上常碰到的議題。昨天的三義外環道與石虎棲地的拉鋸,算是稍稍傾向動物生存權的這邊。除了民意代表令人瞠目結舌的發言、石虎本身在台灣生態區位的重要性,以及設立保護區的重要性外(這點科學界多有討論),裡頭有一個微妙議題,讓我想拿來當成明天自然文學的課堂材料。 我發現無論是新聞或保育團體、社團在臉書上的操作,幼生石虎照片出現的比例都遠遠超過成年石虎,報導中也常強調石虎的「可愛」。原因或許是貓科的石虎,在幼生期擁有一雙無辜的大眼睛。 多年前我在閱讀廣告心理學時,就讀到一些研究發現,嬰兒或者具有類嬰兒臉孔的女性,常常會在影片中較具吸引人,讓人的眼光停留較久的時間。而人類也對哺乳類幼獸有好感,這就是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 Lorenz)提出來的「可愛反應」(cute response)。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