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嗜極細菌的發現說起,證明生命的出現也可以是在極端的高壓高溫極酸極鹼或所謂有毒(對人類而言的有毒環境)的環境之中。再以宇宙適居條件引導至天文物理,闡述太陽系生成的原始環境,引接至生命的緣起,由無機物化合成有機物的各種假說。作者再把視角轉至地表之下的地層結構,推論古代地球大氣環境。後段說明板塊運動的成因與對地球上生物的影響。 Chapter 1 宇宙可能處處有生機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發明的分類系統,其巨著《自然系統》(拉丁文 Systema Naturae )中,自然界被劃分爲三個界:礦物、植物和動物。林奈用了四個分類等級:綱、目、屬和種。在林奈之後,根據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關於 共同祖先 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依序為:界→門→綱→目→科→屬→種(kingdom→division→class→order→family→genus→species)。 然而,古菌的發現讓科學家必須設計出全新的生命類別。美國伊利諾大學生物學者,Carl Woese在1990年提出「三域法」也就是位階高「界」的「域」,在此架構,五界散佈於三域中: 細菌域 (Bacteria)、 古菌域 (Archaea)和 真核域 (Eukarya)。真核生物包含植物、動物、單細胞生物和真菌。古菌域細分成兩個早先不存在的界:嗜熱原祖細菌界、甲烷產製原祖細菌界。 圖片來源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7/PhylogeneticTree.png 科學家研究火星的原因之一,火星地層記錄著地球上的地層無法發現的古老生物遺跡,可進而比對地球上相對應的地層,建立太陽系早年環境。就古老岩石而言,火星的化石紀錄或許比地球來得完整,因為火星上少有侵蝕作用或板塊運動,不會抹去數十億年的化石紀錄。 Chapter 2 宇宙的適居區 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哈特提出,大約40億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