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終於進入了大學的最後一個學年。相較於前三年每學期幾近滿學分的狀況,大四的系所預定課程忽然驟減至9學分,安排在校規定的最低修習學分。我想系上如此安排,並不代表這一年我應該學的東西就這9學分而已。而是可以對其他學系開設的課程,跨領域的加以涉獵。這也是大學的一個優點。瀏覽了全校各學院有興趣的科系裡看似有趣的課程,最後終於排訂了這學期的課表。其中一堂是在星期一下午1-2堂,地質系開設的「工程地質」,由於系上少有承認外系課程為畢業學分(選修後將不會列入系所承認之128個畢業學分,但將列入個人修習總學分。),便沒在選課系統中登記。但我還是列入自己的課程之中了。 課程是在總能讓我昏昏欲睡的下午第一堂,拿出特別準備的筆記本,習慣的抄著老師上課投影片大綱,以及上課提到實用的工地現場鑑別方法 ──「同學們有下次機會到戶外走走時候可以注意該地的樹幹如果呈S型生長,那這棵樹原先可能長在邊坡上,後來崩坍了,才滑到你眼前。對於這樣的基地就要特別注意。由一些不起眼的證據可以查出以前發生過的歷史。」 當時抄著抄著,聽到這個有趣的鑑別方法,忽然醒了過來。這個招數在系上在課本都沒看過呢!只有實地經驗的人才知道吧!(或許腦筋好的人第一次到達現場也能察覺。)平時光K課本教條就佔滿了思考空間,很少實地到戶外對岩石敲敲打打的我們,對於實務經驗當然是少之又少,趨近於零。每多上一堂課就愈覺得挖到高純度的礦脈,輕鬆學又無負擔,且實用! 當學生的一項本能就是抓老師的口頭禪,或許就是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坐在台下聽課吧。後來他就變成了一位很"OK"的老師,就是因為講課的轉折語經常是"OK"!我很晚才發現這個出現頻率不低的"常用字"。就我對語氣的認知,老師除了深入淺出的解釋原理外,也希望同學能先思考並了解前面說的內容後,他才開始繼續講解接下來的部份。對於一系列的概念,總能先讓人確立基礎,才繼續發展下去的說話方式。說清楚講明白,日積月累才發展出的OK風格吧。 我們系上也有60-70歲的老教授,一位方甫退休,都是老態龍鍾,一眼就認定是爺爺級的。從來沒想過當時看到的陳斗生老師是一位高齡70歲,已屆古稀之年的老爺啦!上課活力不輸給我們這群自稱年輕人的青年人。 課程後面愈上愈精采,實務案例來到了高雄85大樓。又學到了一個土壤像果凍般的概念。一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