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7的文章

憶 陳斗生老師

2006年9月終於進入了大學的最後一個學年。相較於前三年每學期幾近滿學分的狀況,大四的系所預定課程忽然驟減至9學分,安排在校規定的最低修習學分。我想系上如此安排,並不代表這一年我應該學的東西就這9學分而已。而是可以對其他學系開設的課程,跨領域的加以涉獵。這也是大學的一個優點。瀏覽了全校各學院有興趣的科系裡看似有趣的課程,最後終於排訂了這學期的課表。其中一堂是在星期一下午1-2堂,地質系開設的「工程地質」,由於系上少有承認外系課程為畢業學分(選修後將不會列入系所承認之128個畢業學分,但將列入個人修習總學分。),便沒在選課系統中登記。但我還是列入自己的課程之中了。 課程是在總能讓我昏昏欲睡的下午第一堂,拿出特別準備的筆記本,習慣的抄著老師上課投影片大綱,以及上課提到實用的工地現場鑑別方法 ──「同學們有下次機會到戶外走走時候可以注意該地的樹幹如果呈S型生長,那這棵樹原先可能長在邊坡上,後來崩坍了,才滑到你眼前。對於這樣的基地就要特別注意。由一些不起眼的證據可以查出以前發生過的歷史。」 當時抄著抄著,聽到這個有趣的鑑別方法,忽然醒了過來。這個招數在系上在課本都沒看過呢!只有實地經驗的人才知道吧!(或許腦筋好的人第一次到達現場也能察覺。)平時光K課本教條就佔滿了思考空間,很少實地到戶外對岩石敲敲打打的我們,對於實務經驗當然是少之又少,趨近於零。每多上一堂課就愈覺得挖到高純度的礦脈,輕鬆學又無負擔,且實用! 當學生的一項本能就是抓老師的口頭禪,或許就是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坐在台下聽課吧。後來他就變成了一位很"OK"的老師,就是因為講課的轉折語經常是"OK"!我很晚才發現這個出現頻率不低的"常用字"。就我對語氣的認知,老師除了深入淺出的解釋原理外,也希望同學能先思考並了解前面說的內容後,他才開始繼續講解接下來的部份。對於一系列的概念,總能先讓人確立基礎,才繼續發展下去的說話方式。說清楚講明白,日積月累才發展出的OK風格吧。 我們系上也有60-70歲的老教授,一位方甫退休,都是老態龍鍾,一眼就認定是爺爺級的。從來沒想過當時看到的陳斗生老師是一位高齡70歲,已屆古稀之年的老爺啦!上課活力不輸給我們這群自稱年輕人的青年人。 課程後面愈上愈精采,實務案例來到了高雄85大樓。又學到了一個土壤像果凍般的概念。一土地上...

改變世界的地圖

2007歲末,接下了大學生作業外包工程,看了兩本書,寫了兩篇讀書報告。在這本書裡可以認識很多英國地名與了解地質分布狀況。我可是拿著英國地圖抱著書,邊看邊找書中提到的地名呢!看完之後,魂都飛到英國神遊去了。什麼時候才能到英國吃喝玩樂呢 >"< 以下是書中各節讓我覺得新鮮值得一記的部份,也是我看這本書時所作的筆記,以及網路上相關的資料。 Section 1 乘北上驛車逃離 對於故事主角做了整體概念性的介紹,從Burlington House上掛的第一幅地質圖作為序曲講起。自出獄開始走過的路線,對倫敦街廓做了概略性的描述,使讀者漸漸融入當代情境、社會文化與習俗當中。 Section 2 自沉睡中甦醒的土地 從聖經的「創世紀」引導讀者思考上帝造物,地球誕生的時間。當代人們普遍以聖經所記載事物與時間作為地球誕生與人類出現之依據,且無庸置疑。直到18世紀末人民開始有了科學與理性的思考,開始懷疑聖經所記載地球與人類誕生的時間。然而解開這個問題的辦法,或許就是依靠地質學這門學科。 Section 3 查得沃小石的秘密 這段從化石說起。查得沃小石 (Chedworth Bun) 是牛津郡常見的圓盾形石頭,上面有生物骨骼遺留下來的圖形。然而人們卻一直沒有發現這些圖案是古早生物死後轉變過來的,他們仍認為石頭是在創世記時就有的上帝產物,不可能會有生物存在,這些海中生物更不應該出現在秋玲山區地層當中。這也提到了身為科學家所應具備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察人所不覺,對生活周遭事物觀察並提出疑問,也藉此介紹了地質學的緣起。 Section 4 公爵和男爵的遺孀 18世紀中葉英國對於煤礦的大量需求,有錢的公爵們開始大量開鑿運河與開挖煤礦。開挖煤礦的過程中讓故事主角發現了煤炭的地層分布,進而推論英國過去在石炭紀時代曾經是一片佈滿植物的沼澤叢林。在山區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也可以推論該區過去可能為海平面以下,也是地殼抬昇的證據。 Section 5 來自地底的光 Smith 開始在各個礦坑中紀錄地層的連續變化,並詢問礦工不同地層的材料變化差異。同時測量地層的傾角 (dip-angle) 、傾向 (d...

英國秋季教育展

下午三點搭著公車到達世貿,下車地點剛好就是電視新聞炒了幾天的國際牛肉麵節,預計看完教育展就來這裡果腹當晚餐吧。據說一碗只要50元,"似乎"挺划算的。 今天的雲層特別低。 教育展就在世貿一館的二樓,逛了Birmingham University, Leeds University, Kingston University, King's college London。還有很多主要名稱一樣,主攻科目卻是食品、藝術、旅遊的大學,如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Birmingham College of Food & Tourism三所不同的學校。看得我眼荒繚亂@@"。 還有很多University London,卻是不同的學院,不相關的大學。問了King's college的洋妞,原來各學院之間是聯合(federal)的合作關係。 當然也問了最重要的入學條件。King's College攤位的Miss McDonnell寫了4點,他說只有4點而已。 1 .填寫申請表。 2.兩封推薦信。 3.大學畢業證書。 4.IELTS達7分 。 ( 最差也要6.5分) 或者iBT 94分以上也有機會。 她說得很輕鬆,看一看.....表格不會填,沒人要幫我推薦,英文考試滿分100考不到7分。 結果至少現在大學畢業證書還沒弄丟...... 逛完教育展,肚子也餓了,挑了遠從嘉義來比賽的一家,剛好工讀的小妞也可愛,魂就這樣被吸進去了。他們只賣半筋半肉,一下子就把小小一碗牛肉麵吃完了,好吃,但碗太小! 50元實在很貴! 得吃個兩三碗才行。下一家挑了個主打清燉牛肉麵,麵條沒有入味,味道就像在吃生麵條,牛肉不爛,一整個難以下嚥,把蔥花吃完就開溜,也忘了拍照。東區某間專賣高級牛肉麵的師父說過,牛肉麵清燉最難製作了。北投政戰對面一間百年清燉牛肉麵,做得就很好吃。但是顯然沒有來報名湊熱鬧。 等公車同時,爬上一旁的小丘,拍下傍晚細雨紛飛的台北世貿中心一館。 一旁的101大樓也點亮了紫色霓虹, 超低的雲層只能隱約看到6.5個紫環。(有8個環) 拍完就看到公車即將到站,一股腦衝進公車裡躲雨。坐到中山北路才發現本來要做的226,搭成266了!!還好沒睡著坐到荒郊野外,趕緊...